网站首页 煮酒论天下 清香型文化 杏花村美酒 杏花村企业 杏花村文旅 经济开发区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杏花村文化 历史传说  地方文化  汾酒文化  杏花人物  名人书画  杏花文章  名家侃酒
 
杏花村行家侃酒

业界专家解读“国酒茅台”注册
对酒当歌 —评古代十大酒兴诗人
神堂村的变迁
“义泉泳”的老东家王澐和他的儿孙们
李顾:探寻汾老大荣誉的背后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汾酒 王者归来
软实力 才是硬道理
战在今天  赢在未来
食品饮料行业亟需进行高端积累
白酒新文化运动时代到来了?(二)
白酒新文化运动时代到来了?(一)
白酒营销之“天山七剑”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2)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1)
长期饮用维C饮料会致尿结石?
酒瓶应从高雅回归到包装本身
汾酒打响涨价第一枪 中档白酒或跟涨
品酒论道之酒与文学

>>> 更多>>>

杏花村故事

>>> 更多 >>>

>>> >更多 >>>

杏花消息雨声中--宋·陈与义

山西杏花村  2010年04月05日 编辑:admin


    在早春的烟雨里,一枝红杏悄然伸出墙头……

     仲春二月是杏花时节。杏花是同梅花、桃花、李花同属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它们的外貌因此很有几分相像,先叶开花,花出五瓣,但开花时间,杏花介于它们之间,晚于梅而早于桃李。中国最早的一部历法书《夏小正》有这么一句:“梅、杏、杝桃始华。”杝桃,即山桃。这里虽未提李,但说到的梅、杏、桃,其次序井然,表明的正是花时的先后。杏花开后,桃、李纷纷吐蕊,争芳斗艳,共同渲染着欣欣向荣的春天,给人带来的是无限的融融春意。

     杏花花期并不短,再加各地气候不完全相同,一般到农历四月还能见到它花枝招展。但人皆以其始发于二月且盛于二月,便把二月看作是它当令的时节,并以之命名,称二月为杏月。许多月令农时之书,往往在叙述到二月时,要给杏花留下位置,如汉代农谚云:“二月昏,参星夕,杏花盛,桑叶白。”(汉·崔寔《农家谚》)这番话对二月的自然征候作了精简的概括。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二月”说:“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也将杏花与二月结合在一起。对田家而言,杏花开放的二月,是一年农活开始的时间节,望见杏花开时,便要开始农忙了。所以古有“望杏瞻蒲”或“望杏瞻榆”之语,其典一出南朝陈徐陵《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望杏敦耕,瞻蒲劝穑”,一出《隋书·音乐志》“瞻榆束耒,望杏开田”,都是劝勉耕插,勿失农时之意。

     杏花开时,恰逢清明前后,多有蒙蒙细雨,老是不肯放晴,尤其是江南一带,更见如此。以致许多人一提到杏花,便想到春雨,一遇上春雨,抬眼看到的又是杏花。诗人是最擅长摹物抒怀的了,唐代戴叔伦春日游苏溪亭(在今浙江义乌县),作七绝一首曰:

     苏溪亭上草浸浸,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又杜牧《清明》诗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

     再看宋人陈与义句:“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游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都证实了春雨与杏花的确有不解之缘。吟诵了这些风致嫣然、婉约清丽的诗文后,令人心生喜悦,当然不会再讨厌春雨绵绵大杀风景了。

     根据《夏小正》以及《山海经》都有杏的记载,加之杏的野生种在我国分布最多,杏已被肯定原产我国。《夏小正》又载:“四月……囿有见杏。”囿即有垣之苑,说明我国早在三代就已开始了人工的栽培。《西京杂记》提到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时,各方所献礼物中有杏树,并记有二品,一为文杏,木材有文采;一为蓬莱杏,花杂五色,花瓣六出。后面一品今却不见,结合文中说它“是仙人所食”分析,荒诞不经,似不可信。后来《述异记》亦承此而有所发挥,说是天台山有五色杏花,六瓣,称仙人杏。今天,植物分类学指出它只有三个变种:垂枝杏,小枝下垂;斑叶杏,叶片具淡黄斑点;山杏,花常两朵并生。可能因品种历来就这么几个,杏几乎别无异名。

     杏花含苞时,色纯红,随着花苞渐开,红晕逐渐褪去,至大开时,为纯白色,这时它也就难免落英缤纷了。这一特点,古人多有描写,如“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红白”(唐·韩愈),“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唐·温庭筠),“才怜欲白仍红处,正是微开半吐时”(宋·杨万里)。

     杏花究竟是红色为佳还是白色更美,因人而异。有的认为看杏须看红,所谓“杏花看红不看白,十日忙杀游春车”。(宋·谢枋得《荆棘中杏花》)有的则从白花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在《北陂杏花》诗中,王安石对着那白杏花吟颂道:“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烧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即便为东风吹落,但那似雪花瓣却可在一陂春水上,顺流而飘,芳洁不染。是为托物见志,寓意深长。

     明代园艺家王世懋认为:“杏花无奇,多种成林则佳”,(《学圃杂疏·花疏》)是比较有道理的。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区内,群植于山坡和水畔是较理想的方式。在古代,水边倒影、红艳出墙—如同唐诗人吴融在《杏花》中所概括的那样:“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被认为是杏花最富于情态的两种景观。上面王安石一诗,即敷衍的是前者。至于后者,更是经吴融“一枝红艳(一作杏)出墙头”(《途中见杏花》)的品题后,风靡诗坛。祖述者如宋代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金代刘豫《杏》:“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元好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明代朱曰藩《泾西杏花杂兴》:“墙东一树红如锦,莫怪先生独闭门。”绘画也受其影响,喜用这个题材。元代郑允端藏有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杏花图,曾赞道:“曾记沉沉春雨后,一枝斜透粉墙西。”明人陈锋则在自己画的一幅杏花图上自题绝句云:“记得景乡回首处,一枝斜拂酒楼前。”真是诗情画意,各有体会。

     中国人爱杏,与杏有关的典故也有不少:北宋天圣二年进士宋祁善作诗词,曾作“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由于一“闹”字下得好,传诵一时,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无独有偶,明代名臣史可法任翰林院教习期间,曾以《春日即事》为题命人作诗。管水初,字一清,所写诗中一联为“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受到史公击节叹赏,时人因呼之曰“管杏花”。

     人们把教育界称为“杏坛”,又把医学界称为“杏林”,皆出之于古书上与杏花有关的传闻。杏坛,据说是孔子聚众讲学之所。《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鼓琴。”《庄子》这里可能只是寓言,并非实指。后人因此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书碑,广植杏树。到了宋乾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以旧基为坛,植以杏树,取杏坛之名名之,以后历代相承。后来凡是授徒讲学处,都可叫做杏坛。

     杏林,即三国时东吴的一个叫董奉的名医,为人治病素不收钱,只要求病人好了以后在地方上种杏树,病重者植五株,轻者植一株,作为回报。经过一些年,他治愈病人无数,得杏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因他医术高明,功德无量,人称他为“董仙”,称当地杏林为“董仙杏林”。打那以后,世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等来作为称颂医家之美辞。

     从以上的诗文典故中,我们可以发现,杏花是最得早春朦胧之美的花卉,也可以是春光浪漫时的象征。杏花的诗情画意,正是中国文化匠心独具的一个体现。

    
 
杏花村美景
 
sxxhc.cn©版权所有  关于杏花村  免责条例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