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煮酒论天下 清香型文化 杏花村美酒 杏花村企业 杏花村文旅 经济开发区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杏花村文化 历史传说  地方文化  汾酒文化  杏花人物  名人书画  杏花文章  名家侃酒
 
杏花村行家侃酒

业界专家解读“国酒茅台”注册
对酒当歌 —评古代十大酒兴诗人
神堂村的变迁
“义泉泳”的老东家王澐和他的儿孙们
李顾:探寻汾老大荣誉的背后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汾酒 王者归来
软实力 才是硬道理
战在今天  赢在未来
食品饮料行业亟需进行高端积累
白酒新文化运动时代到来了?(二)
白酒新文化运动时代到来了?(一)
白酒营销之“天山七剑”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2)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1)
长期饮用维C饮料会致尿结石?
酒瓶应从高雅回归到包装本身
汾酒打响涨价第一枪 中档白酒或跟涨
品酒论道之酒与文学

>>> 更多>>>

杏花村故事

>>> 更多 >>>

>>> >更多 >>>

“义泉泳”的老东家王澐和他的儿孙们

山西杏花村  2011年10月18日 来源:admin


    在汾阳众多的商家中,南垣寨王家是重要的一支。王家先祖属汾阳张堡丰里四甲。因为老谱已经毁了,所以王氏的后代能够回忆到的始祖是王大代。这位先祖约是清初康乾时人。王大代名下五子:长子王元臣,次子王享臣,三子王利臣,四子王祥臣,五子王福臣。五子分家时正值家族鼎盛,后人称老五门,时在清乾隆末年。五门各有建树,均为汾商队伍中之佼佼者。王家故事枝繁叶茂,今单表与汾酒有关的一支,那就是老五门里的老四王祥臣。王祥臣的儿子是王严,王严的儿子是王正邦,王正邦生了三个儿子,就是王燮、王森、王澐,被后人又称为小三门,三门王澐即是杏花村汾酒发祥地“宝泉益”的老东家。王燮、王森、王澐弟兄三人都是义泉泳的股东,但王澐是最大的股东,就是董事长。

     王燮名下的商号主要是当铺。全盛时光当铺即有27座。京城有一部分,密云、顺义、平谷等县也有,如设在北京“元发永”、怀柔、平谷、顺义、密云等地的“宝益当”、“瑞益当”“永益当”。设在汾阳境内的字号则是“永巨木厂”、“元盛油店”、“益泰诚”等。二宅里王森的买卖主要在河南新郑一带,规模也相当大。三宅里王澐的买卖主要在口外,比如,他在张家口开设的“集成当”,是张家口当时最大的当铺,经营人员达二百人之多。他经销品种多,货物销路广,东至哈尔滨北达俄罗斯,可谓财源茂盛达三江。那时候,仅以“益”字命名的当铺,就有十七八家,老些的汾阳人都还记得汾阳城里规模相当的永益当。王正邦分家那阵,家当分成四股子,老大、老二、老三和他的妻子各一股,妻子的那一股是养老的股,在老三王澐手里。祖上的财产,光三宅就占二分之一。所以他的买卖多,资金也足。这一门在新三门中,是经济实力最强的一支。在南垣寨村有土地1000余亩,经营范围涉及银号、典当、杂货店、油坊和以及粮店等。在汾阳城内开设有“元裕银号”、“永益当”、“万全什货店”、“元泰油坊”。在汾阳冀村镇和杏花村镇分别开设“益泰成油坊”和“万全当”。此外,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设一些分号。特别是他在旅外的经营中吸收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因而在市场经营中有较大的发展。

    南垣寨王氏可以说是世代家传的儒商,特别是王澐本人,具有敏锐的经营才干。他面对当时的市场,选择了具有悠久酿酒历史的杏花村,并在杏花村东堡卢家街的申明亭旁,独资开设“宝泉益”酒坊,聘请当时著名的任润玉为经理。因为王家有文化,而且商号多在外埠,所以,宝泉益从经营想法和管理方式上采用的都是比较先进的那一套。这样,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分工日渐明显。很快就成为杏花村有代表性的酒坊。

    王澐名下二子,长子王廷祥,次子王廷瓒。廷祥就是王协舒,廷瓒就是王协卿。王澐必须全盘经营他的产业,不可能投身酒坊。所以说,义泉泳的创始人是王澐,但主要经营者则是他的这两个儿子。据王氏后人讲,杏花村汾酒从选料到酿造,那都是非常讲究的。后来,人们把这归集了许多经验和秘诀,但有一点是应当在史料中加以肯定的,那就是王氏两代人在汾酒的制作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努力,特别是参赛一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很简单地说,要花钱。拿出钱来参加世界博览大赛,这是做为义泉泳的东家在他的经营生涯中,所做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决策。否则,就没有后来的巴拿马获奖一说了。

    光绪八年聘请杨得龄出任经理,对汾酒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绪八年(1882),“宝泉益 ”由王澐的长子王协舒转给二子王协卿经营。王协卿接管后,一方面增加投资,装潢门面;一方面聘请杨得龄出任经理。

    杨得龄,字子久,号正堂,山西孝义县下栅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父母早逝,从14岁开始,只身来到“宝泉益”酒坊跟班学徒。三年的学徒间,为了学到一定的技术,他起五更睡半夜,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余时间还得为师傅端茶递水,打水扫地。在烧炉前悉心读书,累了便和身席地而眠,从不叫苦叫累,深得师傅的爱戴。在师傅的悉心传教下,他18岁时不仅已经出师,而且成为带班作业的小领班。以后30余年来一直在第一线从事着被人称为“糟腿子”的酿酒工。他酷爱酿酒事业,在他的心里,酿酒工虽然非常的辛苦,是一个神圣的工种,于是他自称酿酒工为“酒香翁”。

    “宝泉益”酒坊创建时的投资规模今已无存考证。虽然经历了光绪三年和光绪二十六年汾阳历史上最大的旱灾打击,但是,到民国4年(1915)三兄弟分家时,“宝泉益”酒坊尚有资本金2000两白银。当时杏花村生产规模较大的酒坊还有“德厚成”、“义顺魁”、“兴成义”等数家,以及一些小作坊。只是以上几家和“宝泉益”酒坊的生产规模大体相当。其日产量大致在30-40斤左右。

    在生产技术上,新任经理杨得龄根据《礼记·月令篇》“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法,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记述,并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将汾酒的酿造工艺归纳为以下七条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良,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宝泉益”正是以此作为汾酒生产的工艺规范和严格管理的要求,使汾酒产品的质量逐步稳步提高。

    宝泉益酒坊的生产用料非常讲究,水选用古井亭内水井之水,曲选用优质的清茬曲,粮食选用晋中盆地汾河沿岸地区生产的优质高粱--“一把抓稻黍”,并采用“清蒸二次清”分离发酵工艺生产而成,因此“宝泉益”酒坊生产出来的汾酒酒质纯正,芳香扑鼻,入口甜绵,销路畅通,名声大振。

     到清末的宣统年间,杏花村镇能够与宝泉益酒坊竞争的酒坊只有“德厚成”和“崇盛永”两户。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举步维艰,惨淡经营,面临着歇业和倒闭的威胁。为此,“宝泉益”酒坊依然选择了与“德厚成”和“崇盛永”联合经营,利益分成,风险共担。三家合并后,作坊改名为“义泉泳”,同时重新整顿店规,调整了人事安排。大掌柜为杨得龄,二掌柜韩瑞符、三掌柜曹庭辅、四掌柜张爵轩、五掌柜张祥甫,组成了一个非常干练的管理集团。东家仍是胸有成竹的王协卿。弟兄俩在杏花村发展了汾阳的白酒事业,说明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只是,他们的后代不争气。

     王协舒无后,年迈时过继了王协卿的长子王钰,王协卿则由次子王勤顶家。弟兄俩的全部家当,就败在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身上了。到了上世纪20年代,先是王钰经营钱庄时非法印制有价证券,被当局扣捕,因案情严重,他的母亲不得不把最后在城里的“永益当”和在杏花村的“义泉泳”卖掉,用来打点官府,减轻对他的处罚。“永益当”在当时仅以1万余元买给了当地富商贾绍先,“义泉泳”也以1万元卖给晋裕汾酒有限公司。花了这两万元,总算保住了王钰的性命,但这个家已经是败了。王钰后来吸洋烟死了。王钰膝下两女王彩云、王彩霞都已出嫁。王勤则一辈子就是抽洋烟,卖了铺子卖地,卖完地就卖房子,后来,妻子不堪其苦,早早就病死了。抽洋烟抽到买主来拆房子了,他还在炕上抽。王勤死时,正是日本人手里,烂塌的土窑里一无所有,炕上的虱子长得老大,到处爬,真是惨不忍睹。王勤顶多活了三十来岁。他有一个儿子,叫王道文,跟上他也是受尽了苦和罪,最后还是西河堡的奶妈看着恓惶,领回去培养成人。土改时道文回到南垣寨已是片瓦无存……

    民国6年,也就是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取甲等奖章的第二年,由清末举人申季庄撰写的《申明亭酒泉记》写到:“岁乙卯(1915),王东协卿慨然兴起,独立整顿,易其名日:义泉泳。延子九杨君,瑞符韩君,辅廷曹君,爵轩张君,祥甫张君等,法酒正五齐之式,用酒官六物之监,黍稷必丰其材,曲蘖必洁其母。佳酿之誉,宇内交驰。……越明年丙辰,巴拿马赛会,航海七万里而遥,陈列其间、冠绝岛国,得邀金牌之奖。于是汾酒之名,不惟渐被于东西亚、欧,并且暨迄南、北美洲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年创业者的风采。当时情景离现在也快一百年了,但汾阳人和汾酒的子孙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举杯相庆的日子。也不会忘记将汾酒推到世界高度的王氏东家和他的经理杨得龄们。

    
 
杏花村美景
 
sxxhc.cn©版权所有  关于杏花村  免责条例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