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煮酒论天下 清香型文化 杏花村美酒 杏花村企业 杏花村文旅 经济开发区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杏花村文化 历史传说  地方文化  汾酒文化  杏花人物  名人书画  杏花文章  名家侃酒
 
杏花村行家侃酒

业界专家解读“国酒茅台”注册
对酒当歌 —评古代十大酒兴诗人
神堂村的变迁
“义泉泳”的老东家王澐和他的儿孙们
李顾:探寻汾老大荣誉的背后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汾酒 王者归来
软实力 才是硬道理
战在今天  赢在未来
食品饮料行业亟需进行高端积累
白酒新文化运动时代到来了?(二)
白酒新文化运动时代到来了?(一)
白酒营销之“天山七剑”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2)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1)
长期饮用维C饮料会致尿结石?
酒瓶应从高雅回归到包装本身
汾酒打响涨价第一枪 中档白酒或跟涨
品酒论道之酒与文学

>>> 更多>>>

杏花村故事

>>> 更多 >>>

>>> >更多 >>>

《汾上访古》自序

山西杏花村  2010年05月15日 来源:吕世宏博客


吕世宏
作者吕世宏

    我乃一介教师,本不当著书立说,然而有感于世人对山西特别是汾上古文化的否定多出于权威,并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人云亦云者众,导致传统文化的遗失,于是萌生了探其究竟,为故地伸冤的想法。

    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说过人有性格地也有品德。古人常用“汾晋之气”形容汾上大地的性格。汾晋之气,慷慨激昂,如平原一样耿直,供卜子夏为神,尊介子推为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学界说到汾阳王的时候,汾州就不是汾阳了就是西河;说到卜子夏西河设教的时候,汾州就不是西河了就成了汾阳,这样任人可否,地能不怨吗。人有怨,人可以讲话,地有怨,地却不会发言,只能期待热心人代为申诉,所以我虽一介教师理当责无旁贷。

    立志以来,匆匆于山水,埋头在古经,已历十年也。十年间,结交故老,疏远同学,喜访僧寺,冷落六亲,俨然一怪人另类。因自感对朋友帮不上什么忙,于事多无补,我也自觉锁闭,欣欣然独来独往。除了教学养家,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婚寿从简,冷清葬父,不愿给别人添太多的麻烦。于是我虽没有太多的学问,也积累了大量的访古文字,今天,集多年来的文稿成册,名之为《汾上访古——揭秘山西历史地理之谜》献给读者。汾上,广义而言是汾河流域的泛称,狭义而言唐宋时期则是汾州的别称,与文集侧重于河汾之地的吕梁、汾阳,兼及山西的内容相吻合,故取名汾上。

    作品虽与方志有关,但是多取材于国史,致力于原创,关心地方历史地理的重大事件和精品文化。一些作品曾经发表于《中国地方志》、《中国方域》、《中华读书报》、《华文读者》等国内知名刊物,一些还是首次面世。全书分为古地名诠释、杏花村之谜、卜子夏之谜、汾阳王之谜、巍峨吕梁山、汾上访佛道、记旅汾沮洳等七个部分。既有国学热点如西河设教问题、中国八景文化起源,也有地方精华如杏花村问题、汾阳王问题,还有首次提出的专业重大发现如玄中寺问题、汾河源头的考证过程等。写作方法上,追求融学术与文学为一体,既可以作为高校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的参考资料,又可作为文史爱好者的猎奇读物。更为主要的是本书中的许多新发现、新观念可以作为当地政府资政谋局,集思广益的重要原料。

    事实上, 2003年以来,本人关于汾阳王、杏花村、卜子夏的研究已经大量发表,当观念转化为生产力为他人使用的时候,观念的讨论就变得不值一提。现世达人多喜爱书法,爱文章者寥寥,肯作文着少见,因为文章不仅廉价,有时还要倒贴。文章尽管最廉价,但是文章包含的新观念、新思想往往是无价的,所以我独爱文章。左思作赋,洛阳纸贵,造纸厂获利的背后是左思的一文不名,难怪世人多爱书法,非书法比文章珍贵,而是书法不易抄袭也。张三栽树,李四乘凉,在人文领域尤其如此,借此机会,我为天下认真钻研学问的书呆子们道声辛苦了。思想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然而思想的使用却是免费的,人们使用一种思想就像使用空气一样,所以思想生产者必然是两手空空。思想产品最没有产权的,抄袭原文犯法,抄袭思想无罪,人文的东西没有的就是秘密,所以思想生产者最后连思想也不能保留。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都放弃了苦思冥想,宁可去为别人抄写职称论文,而求得一点现成的实惠。

    然而,天道不灭,公正永存,真正的思想者不会独享自己的思想,因为那样也就失去了思想的价值。自古思想生产者追求的是思想本身,所以他们便坚持不懈地制造理想的空气,并且乐在其中。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治国的主张,孟子奔走豪门推介仁德之王道,尽管中原大地诸侯多如毛,然而肯赐仲尼一席的最终没有找到,圣人如此,我辈何叹。

    有人对我的努力不齿,放言杏花村是不是山西由他去吧,反正汾酒是我们生产的。汾阳王在不在汾上由他去吧,反正我们要使用汾阳王这个商标。这种吃肉不负口,不理解发展原动力的事情历史上太多了。《史记》记载: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回答说:“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吴起认为国家稳定的原因是“德”,当然这里讲的是魏文侯、吴起等老一代的品德。而魏武侯认为国家稳定的原因是“山河险固”。魏武侯享受着吴起等老将开创的江山却不知道江山稳固的真正原因,所以最后他毫不留情地赶走了吴起,不久西河郡尽归秦国。古人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就这么简单。卜子夏文化的流失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非追名逐利者能言、肯言也。

    民国晋学家王堉昌先生说过“余之隐于吏,亦竭其愚以维仁化于金石中,其有益于世耶,其无益于世也耶,则非吾之所知也”,“虽抉择未能精审,而发潜、表幽亦聊以供考古者之助,并藉表仁义忠孝之行耳,后有起者,其亦有继于斯乎”。文集草就,惶惶不安,又想起王先生的话来,衷心祝愿这本书对汾晋之气的归来,能助一臂之功!

作者庚寅年春草于古蔺

 

    
 
杏花村美景
 
sxxhc.cn©版权所有  关于杏花村  免责条例  联系我们